避險基金的哀愁與美麗 Vol. 2 為何如此哀愁

避險基金到底有如何哀愁,2019年美股上漲29%,代表整體避險基金平均表現的的HFRI去年上漲10%。各位可別嫌,已經是10年來最佳報酬,真的,就在金融海嘯後2009-2019大多頭期間美股繳出年化14.5%報酬,全球高收益繳出年化11.3%,避險基金則只繳出5.5%報酬!令人髮指!(我阿嬤來都比較厲害)

績效都不好了,還領高額管理費和20%績效費,根據彭博社報導,2019年有5個避險基金經理人領了超過10億美元的管理費加獎金(Each!不是加總),收入排名前15名的經理人總共領了120億美元(一直以為NBA頂尖球星年薪4000萬美金就很誇張了),而這15檔基金只有5檔績效擊敗S&P大盤,最差的就是Ray Dalio橋水基金的0%報酬)。而這15檔基金去年主要押寶科技股,包含微軟、Google、臉書、阿里巴巴等。喔,原來是科技基金啊,不是說避險基金嗎?然後就可以爽領20%績效費,果然是經理人一生努力的志業。

除了上述績效不如大盤,績效費過高,另一個台灣法人不青睞的原因是,避險基金操作資訊不夠透明。等等,如果回到首篇,不是說避險基金都是運用每日報價的工具,為什麼不夠透明?甚或,應該可以提供每日淨值啊。通常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官方說詞一定是,我們的模型在捕捉市場長期的價格錯估機會,我們部位很大,怕被同業跟單,獲利機會就難以掌握,我們不希望客戶被短期市場的雜音而影響。所以三個月才提供一次報價和簡單季報(而且還看不出來到底做了什麼)。

白話來說:我短期錯一定是市場錯,你不需要知道,也別想知道
(小老闆:等我發現你長期錯了,經理人可能都已經換一家公司了 😥 )

最後一個哀愁就是當避險基金績效不如預期時,真的會不知道該怎麼辦。譬如高收債2018年表現不好,我們可以研判因為受到中美貿易影響市場風險情緒,信用價差大幅放寬到近年上緣,違約率仍維持低檔,低利率環境仍偏好高息產品等等,所以看好高收債2019年的表現,如同上篇提到的所謂獨立資產類別的概念,美股、新興股、新興債我們都可以有類似不同角度的分析架構來判斷是否繼續持有該資產。

但在避險基金,經理人會說我們模型今年表現不如預期,但我們相信明年我們的模型就一定可以表現良好!(Well,這個….我很難相信你的相信耶)

績效差,收費高,不透明,難以預期報酬….失敗!失敗!失敗中的失敗!
這還有什麼好繼續說的哩?再等等,美麗下篇就來了


#能想像避險基金總規模繼續上升到三兆美元的規模嗎
#國外盼仔比較多嗎
#避險基金投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