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基金的哀愁與美麗 Vol. 3 到底哪裡美麗

避險基金總規模這幾年大多在3兆-3.3兆美元間遊走,長不大,但也沒掉多少,又若假設全部規模都以2%/20%(管理費/績效費)來計算,以去年10%的報酬,理論上避險基金公司應該可以收取到4%的管理費加獎金,所以前篇引述的新聞說前15名120億美金獎金真的沒什麼,全業界獎金概算應該是1200億美金(我們在台灣爭什麼哩 😥 )

為什麼國外避險基金仍有這麼大的總管理規模,而客戶都願意付這麼高的費率給這些避險基金,主要原因如下
1. 避險基金平均而言提供與市場的低相關性(投資組合分散性)
2. 避險基金經理人都具有長期績效和獨特技術(專業無價)
3. 相信避險基金有能力追求絕對報酬(成為空頭市場的緩衝器)

國外主權基金、退休基金、保險資金等機構法人在配置避險基金時,的確認同以平均表現而言,可以提供與市場低相關的報酬表現,而有效分散風險。若以過去十年年度報酬來看,避險基金跟股市的Beta值平均約為0.4-0.5,當然如首篇所提,策略十多種,有的long bias,有的long/short,beta可能介於0-0.9之間,但以平均Beta來看,要避險基金追上股市報酬,本來在產品定位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人家很專業的不會嫌,本來就是投資non-traditional beta)

各種量化模型或是加上經理人的經驗判斷操作,絕對沒有百分百的準確的,加上策略目標要獲取的並非傳統Beta,經理人真的必須堅持相信自己相信的(這季績效爛,說下季一定好,下季再不好,又說下下季肯定….)。看官可別覺得就是爛,有什麼好說的,在傳統的共同基金世界裡,大多數經理人都是貼指標操作的(因為根本不想take view,或是公司給的tracking error限制就很窄了),他們不需要什麼心智磨練去面對客戶,頂多解釋Beta為什麼不好,Alpha在怎麼差,大概也就是落後1-2%,一切都好說好說。在避險基金世界裡,人家歌舞昇平,你不漲反跌,這可是真的要有信仰才能撐得下去(譬如去年的橋水基金)。所以,在老外的世界裡,他們還真的很尊重這種專業。

最後一點,就是這波多頭真的走了好久好久,相信很多國外機構法人也覺得在late cycle應該要提高與市場低相關的部位,期待真的大空頭來的時候,會有部位是不跌反漲,而有這種技術這種策略這種心智的經理人,只有在避險基金領域,在另類投資的其他各種私募產品都無法提供這種定位。所以囉,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國外機構法人忍了這麼多年令人髮指的績效,大概也就是期待著,當市場開始向下循環時,真的這些配置就能發揮效果,甚或加速加碼(平常不投資,又要怎麼知道真需要時可以投資誰呢)

這些思維真都與我們的文化衝突,台灣投資都是看過去績效,然後用目前熱賣主流的產品比較,避險基金不如長期IRR 10%-20%的私募股權基金(張飛打岳飛),避險基金不如高收益債基金,高收益債都這麼簡單,又有高配息,幹嘛賣很難解釋的避險基金呢?所以避險基金目前在台灣機構法人也好,私人財管銀行也好,幾乎完全是無人問津的產品種類。

今天市場波動開始變大了起來,如果萬一未來怎樣,似乎真的需要一點緩衝器,只是前面講了那麼多缺點,到底有沒有真的可以相信的避險基金,或是應該特別著墨的獨特策略,可以在下個循環來臨前好好觀察研究呢?


#怎麼好像有點商品行銷的味道
#別緊張真的只是聊聊投資冷知識
#避險基金投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