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iated Investment Managers 貶值的投資經理人

經理人朋友:該怎麼說呢?就是這樣覺得。無形中好像就莫名的越來越沒價值了,到底是為什麼呢?小老闆今天帶著非常複雜的情緒,來聊聊產業發展上的嚴肅議題

議題分析架構是經理人價值如何決定、資產管理產業價值鏈的變化、貶值是如何產生的、貶值的負向效應,最後是小老闆的誠心建議。

資產管理業的一個最直觀真理,管理規模代表營業收入,管理規模當然也可以很直觀地代表經理人的價值,但在這行的經理人可能也都會越來越納悶為何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但經理人的價值卻逐漸在貶值(貶值的定義容後再續)

經理人的價值可以由公司內部的投資系統薪資架構來決定,從底層研究員到儲備協管到累積經驗獨當一面的經理人,公司自有其依據年資經驗工作內容的定價系統,工作內容上則有分主動操作、被動操作或影子經理人(shadow manager),國內投資、國外投資,以及股票債券等區分。當然內部系統,最終也會跟產業水準來相較,畢竟優秀的經理人難尋,績效獎金的制度與期待值也是決定人才流動的一個關鍵因素。

台灣資產管理業發展了30多年歷史後,其實大概在什麼領域的哪種經理人,最終市場價值在經濟學上的完全競爭之後也大致有了一個穩定的框架。但近期的貶值感從何而來?主要來自產業價值鏈的變化。

首先,先來聊聊基金產品是如何創造的,在15年前,台灣資產管理業經歷結構債風暴後正準備從國內投資大幅轉向海外產品。當時,何謂新興債、高收債、REITs、金磚四國,或原物料消費等產業基金,整體市場產品知識都尚在萌芽,於是各類股債產品風起雲湧,基金包裝訴求需仰賴投資研究端的經理人提供各種市場基礎背景,同時協助行銷演講,於是在一個成功熱賣的產品背後,投資經理人的角色是十分舉足輕重的。

在這中間,無論是外商投信的影子經理人需要跟國外總公司溝通台灣境內的產品設計,或是本土投信自行培養的投資團隊(需同時兼具研究與行銷功能),相關的技術含量水平甚高,更別說實務面上,早年要找到可以同時掛兩檔基金經理的人力供給也是欠缺的。

但我們若逐漸回顧這五六年,境內資產管理業出現了什麼變化,依序來講主要有幾大趨勢

  1. 配息型產品持續熱賣,高收債新興債產品發行已呈現飽和
  2. 配合壽險通路的類全委產品大幅興起
  3. 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產品的熱賣
  4. 法人產品債券ETF的資金狂潮

而上述四大趨勢,相對應的市場意義如下

  1. 產業結構已趨成熟,在成熟穩定尤其配息至上的市場,經理人邊際價值自然下降(兩百億的基金似乎跟誰是經理人已然無關配息率高低反倒比較重要)
  2. 在境內境外類全委產品多年競爭下,市場架構也已逐漸成熟穩定,經理人在績效方面仍可有表現空間(但需用卓越的績效來證明自身價值)
  3. 純粹配合通路之行銷產品,公司與公司間高層談妥的專案,經理人可發揮價值不高(產品發行專員)
  4. 法規利基搭配市場趨勢,天時地利人和共創的天上禮物,經理人的本質其實是交易員

所以大家應該都有點譜,貶值的原因為何了,這兒先打個住(好朋友說文章太長就不看 🙁 ),下篇再來繼續聊貶值現象的連鎖效應和小老闆的小小建議

#嗨朋友你年初問的問題年末你又問就用一大篇專文回你囉
#下集其實已經寫好了下周再發不知會不會被敲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