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背景下的典型危機

最近的瑞信危機,有感到害怕嗎?可能還沒有。因為股市也沒什麼跌,VIX也沒彈多高。而且馬上就有合併和收購會發生,巴菲特也可能會隨時出手援助。大家都在求助都在處理,所以應該沒事吧,也沒什麼好緊張的。

Crisis危機的典型樣態

經濟衰退是景氣循環,是有一定經驗可參考的變化期間,舉例2000年的科技泡沫,經濟衰退8個月,市場空頭三年。相對經濟衰退,Crisis有三點典型樣態

  1. 危機發生是急性突然的:成因可能是突發性的(2020/3 COVID,僅維持一個月)或是沉荷已久的問題突然間大家都高度關注而產生短期性的信心不足加上金融市場波動產生的自我實現
  2. 危機出現通常與經濟衰退相伴:兩者因果難已拆解或也無須拆解,2008被定義為GFC,Global Financial Crisis,史稱金融海嘯。而我們都知道那個沉荷已久的問題是次級房貸導致銀行帳上壞帳過多,雷曼倒閉時已經在經濟衰退的期間。
  3. 危機擴大通常都是涉及到銀行系統風險:歐債危機是歐豬國舉債過高,加上歐洲銀行也持有很多歐豬國公債,這兩件事(Fact)其實沉荷已久,但當被炒作上檯面,市場投資人不願再投資歐豬國公債,歐豬國陷入舉債成本快速攀升甚至有無法再融資的風險,所有歐洲銀行資產也都遭逢大量未實現損失,連鎖效應之下,最後就只能由歐盟加上IMF來援助,金融問題變成複雜的政治問題,歐盟的鐵鎖橫江也是政治折衝來回多趟才勉強實現。但這個危機還有另個重點是,那是歐洲的事,美國沒事,全世界就沒事。
  4. 危機最後階段一定會有政府強力介入:通常在危機初期,因為還看不出危急程度,政府大概就只是意思意思啟動天花板的灑水器,希望就能滅火,但通常很難work。如何遏制危機惡化,就是得在最有效率的時間內直接叫上消防隊把水龍接上強力灌水,2020/3就是火燒上的速度太快,直接叫上幾十台消防車來灌水。

所以歷史告訴我們記得,危機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巨大的金融市場波動導致政府必須強力介入,不管引用公資源(額外的預算需要國會同意)或利用監管力量要求大銀行吃小銀行,或者像美國還有個巴爺爺是私部門的緊急救難包,也是非常特別的存在。

此次危機仍在持續進行

市場的自動平衡效果是,危機越大越緊急,counter policy也會應對的越迅速,規模也越大。但反之,當不是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覺得這是多嚴峻的危機時,counter policy也就是零星的單點處理。跌得越淺,彈得越少,跌得越深,籌碼越乾淨,反彈越強烈。

Credit Suisse非救不可,所以應該是瑞士政府提供某些承損條件再硬逼UBS吃下來,但第一名吃第二名,兩家的量體差距不大,硬配婚之下,長期仍恐有後遺症。

瑞士只是瑞士,再怎樣出事,全球也不會有什麼事。只有美國出事,才是市場重點。這次危機,先從SVB,SBNY被接管,幾天後繼續延燒沉荷已久的Credit Suisse,完全就是典型危機發展模式,蝴蝶效應是,美國多數地區性銀行存戶先看到幾家地區性銀行被接管,再看到連瑞士第二大銀行都要掛了,肯定引發信心危機,資金先轉到SIBs(系統性重要銀行)再說,產生短期流動性匱乏的狀態。

所以,之前短評說若只有SVB還不算大問題,但再加上Credit Suisse,系統性風險就瞬間提升,直接進到危機模式。

危機應該還沒結束,因為市場也沒crash,巴爺爺就算挺了幾家優質地區性銀行,也就只是先睹在”某個時間點”危機結束後,這筆投資是會有長期報酬的,只是出手早晚,報酬好壞的問題而已。但若沒有最後的恐慌殺盤,就不會有政策上的驚天一擊,一錘定音,而中間的鋪陳戲就是會像我們看過一樣的慢慢演,多空都痛苦。

看戲成精的市場導致前所未有的複雜

我們常說FED put,意即FED最後一定挺市場。去年投資人再怎麼咒罵FED升息升到血流成河,但市場也就只是空頭,也沒到危機模式,所以沒感覺FED站在市場這邊。然而這一周多(七個交易日)的市場巨變,市場都嗅到了危機升起,過往的訓練也都預判了之後很可能的劇本。

  • 兩年期公債波段下滑125bp,預期FED不管下周還有沒有最後一碼(都不重要),今年遲早會降息4-5碼
  • 黃金上漲近10%,預期美國又要開始印鈔了 (的確同時間為了提供緊急流動性,FED資產又逆向擴張近3000億美元)
  • 比特幣上漲近25%,在FED還沒消防灌水之前,數位黃金就先漲好等著。
  • 原油下跌13%,代表預期經濟衰退風險大幅提升。
  • 那斯達克指數最近一周逆勢上揚5.8%,直接預期重演2020/3劇本,只要水灌下去,就是回到科技股的時代了。

所有市場都先偷跑,跑給FED看,一起在終點嘲諷的告訴FED,有危機啦!只是我們不怕,應該是你怕,該叫消防車了。

金融業怕,科技業不怕。這個二分世界,早就變成這樣了。

那,給倒不給倒?灌水不灌水?又變成了道德問題,政治問題。錯估風險的企業和投資人,到底需要不需要保護?在2019-2021過度寬鬆以至於2022被迫瘋狂緊縮的FED到底要不要負責?一錯再錯可能會再三錯,這一切是誰的錯?

市場預期FED一定得降息

不管未來一段時間看到什麼措施或什麼援助,只要市場沒有crash,FED就不太有理由降息,那整個危機的root cause,多數地區性銀行的資產未實現損失過大的風險依然存在,而降息動作必須降到殖利率曲線重新翻正,外加長年期利率回到2%-3%水準,造成危機的原因才能徹底消除。否則,所有流動性或資本的支持都只是短期的嗎啡而已。

How?冷血放倒不救以危機模式快速造成經濟衰退,再來猛烈式降息,呃,這樣劇本充滿暴力和血腥,應該不會過審。

所以繼續用全面性的存款擔保這類虛幻謊言來安撫市場,市場不跌,聯準利率不動,殖利率也不彈,市場波動穩定後,地區性銀行資金外流回穩,FED額外提供的流動性慢慢收回,這美好的畫面應該都是大家最期待的,也是最夢幻的劇本。但總有一天,你我都知道總有一天,那個沉荷問題是改變不了的,尤其是這次才知道美國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監管是如此鬆散,如此讓人怵目驚心。

非典型劇本但應是相同結局

危機都是事後蓋棺論定,在危機初期,誰也沒覺得是什麼。2007/2008,第一次聽到次貸問題早在2007/3,最後雷曼時刻是2008/9,次貸在放出去的時候,就已經是問題了,而解決問題的做法就是爆開,美國政府大印鈔,然後全球也各自扛損失。歐豬這個詞兒第一次聽到是在2008,最後在2011才造成大半年的紛擾,最後解決因為源頭畢竟是國債,只要穩定住市場信心,同時間美國也幫忙再做一輪QE,就沒事回家了。

所以源頭在哪兒?戲要演多久?每次都不同。這次危機源頭是寬鬆過猛升息過猛,潛在壞帳竟是美國國債/MBS,所以能解決的就只有再次猛烈的寬鬆,但過去危機背景都沒在通膨這麼高的情況,所以不崩不倒要怎麼降息,而只有都不願意的失控式危機產生,才會有化解危機源頭的可能。Dramatic?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一樣,把有價值的事物毀滅給大家看,才是充滿張力的戲。

高通膨,低失業率,還看不到衰退的經濟,升息,擠兌,接管,上漲的科技股/幣圈。在一切矛盾混亂面前,在曙光來臨之前,應該還會有段最黑暗的時刻,沒看到那黑暗之前,充滿朝氣希望的曙光應該還不會出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