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人生(六)。常春藤走走

大三之後,許多同學在準備GMAT考試,規劃日後的MBA之路,我就是另一邊準備國內研究所的那群,普通家庭成長,出國求學依然是筆不小的負擔,也不敢妄想。只是難免還是會欣羨,畢竟出國念書聽起來就是人生比較頂的道路。一路回首還是感恩,家裡讓我把研究所念完,再開始工作,只有年紀越長,才越懂得感恩。

在紐約研習期間,剛好有兩個行程是安排到波士頓和費城的辦公室參訪,也銜接了周末可以自行安排city tour,但我對什麼風景名勝都沒什麼興趣,一心只想去常春藤名校走走,某種程度,算是一補心理上的缺憾。在波士頓,去了哈佛,當年還不知道有臉書,也不知道Zuckerberg已把公司搬到加州,在哈佛校園隨走,拍拍John Harvard,幻想自己在那美麗的校園穿梭上課,沿著Charles River漫步到MIT,看著陽光灑落,河上陽光男孩練習著賽艇,那個悠哉的周末午後,不知為何,還烙印在我腦海。

費城,跟美國建國高度相關的歷史城市,尤其剛看完國家寶藏,逛起來更是有感。去了UPenn,跟富蘭克林坐在長椅上拍張照,也晃到最頂的Wharton商學院,更是仰之彌高,人中龍鳳才能棲寄之所,每次光想到我有幾個Wharton的同學,就已覺得三生有幸。

寬闊校園的哥大,在擁擠的紐約市也是另有一番天地。離紐約不遠的耶魯大學,更是傳統古樸的歷史風貌大學。別人可能對時代廣場的五光十色,蘇活區的創新氣息更感興趣,我反而更喜歡穿梭在NYU的校園間。

在那個年代,念了MBA,鍍了金,即便沒在華爾街找到工作,找份香港或大陸的外商投行或企管顧問公司拿global pay也沒什麼問題。英文不好,沒喝過洋墨水,沒有國際視野,雖然在頂尖本土企業工作,但跟那麼多外商投行的優秀人士往來,某種程度也是有種低人一等的感受,最讓自己有國際觀的大概只有每個月第一個周五晚上盯著非農數據,還有那隨便出手幾十支美元的感覺,只是都不是我的錢~~

現在,地球越來越平,網路資源越來越多,甚至有很多 MBA演講可以搜尋的到,國際觀還是英文什麼的,其實只要靠自己就可以學,多接觸國際第一手新知或討論,這代年輕人的活力絕對更有無限可能。所以,若自始就以最頂的MBA在規劃那也是自信的象徵,仍是相當鼓勵,若申請不到,也就用見識世面的心情念個中段MBA快去快回。如果沒把在國外工作當成終極目標(尤其是財金領域要留在國外更難),真沒有覺得一定得出國念書,職涯看過許多許多的履歷,學歷不是一切,面試者是用什麼規劃想法去國外求學,還有對於自己目標方向的清晰程度,我覺得那才是更重要的。

不知道目標,自然就沒有方向,再會念書也沒有用。

To be continued….

#CFA紐約應考經驗
#旅程的尾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