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信IPO基金統計與觀察

台灣共有39家投信公司,每家投信一年大概發行募集0-4檔新基金,俗稱IPO基金,平均而言大概一家投信每年兩檔IPO基金,當然這只是平均值,各家經營策略不同,所以有完全如山靜止的投信,也有每年忙到不可開交的投信,誇張到一年五六檔IPO的也是有的。以一年總量75-80檔IPO基金計算,每月平均大約6-7檔,然而今年七月份卻出現零檔基金成立的罕見現象,也顯示五月爆發的疫情和延續到七月的三級警戒確實也影響了整個境內基金產業的運作。

小公司定期都會撰寫一些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相關的文章,包含境內境外基金的銷售狀況、流行趨勢和台灣監管法令變化,主要提供給境外資產管理公司參考,並以英文撰寫,大家若有興趣,可不定期前往參考,NIC Insights

最新這篇文章就是分析近兩年半投信發行基金的數量和類型統計,簡單摘要一下重點

  • 因壽險需求於2019大量發行的債券ETF,一則因主管機關集中度管理政策,二則因產品也近飽和,自2020年起發行檔數銳減,也符合NIC在2019/10的觀點,Taiwan Bond ETF, the day after tomorrow
  • 若排除2019因債券ETF和目標到期基金以傘型基金方式大量發行,2020以來滾動一年的平均發行檔數為77檔,而自2020/7-2021/6的12個月也為77檔,速率穩定可期。
  • 在最近12個月的77檔基金,有12檔股票ETF,14檔股票型基金,合計股票型產品以發行檔數計算佔比已達34%。若與極端集中在債券產品的2019相較,股票型產品僅為22/139=16%。顯見自去年初 COVID危機帶來的股市狂熱,在投資人風險偏好之下,也連帶影響到新基金發行市場。
  • 近一年半,每檔新基金的平均成立規模大約為台幣35-40億。所以成績好壞業界也有個基本標準。

疫情難判,投信和銷售銀行的檔期合作,更添許多不可控的變數,也是整個金融業在掌握年度業績數字上的一大挑戰。而雖然Delta繼續肆虐全球,但市場彷彿又回到疫情越燒,科技股越強的慣性,股市風險情緒也居高不下,投信業者自七月之後的送件基金類型竟達9檔股票型,3檔多重資產型,毫無債券型產品,也是非常值得留意之處。

疫情=炒股,這是這一年半來大家都必須得越來越習慣的事。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疫情對基金IPO的影響
#永續投資專題默默籌畫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