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與在地化

話說上周小老闆照例在加班,突然飄來一封郵件,是朋友引薦的國外某基金公司,想約隔天con-call,小老闆回信說隔天沒空喔,要不就立馬來call吧,對方也很乾脆地回信說好,於是就很有效率在晚上八點跟倫敦展開毫無準備的視訊會議,非常國際化的感覺~~今天就順便來聊聊國際化這件事

國際化指能照國際標準\慣例來處理相關事務,當然英文書信電話簡報自然不在話下,語言練久了就會,倒也沒什麼。而所謂國際標準\慣例(standard\practice)就是一種文化的了解與習慣,其實也一樣是經驗累積多了就熟悉而不會感到意外或吃驚。但由於小公司目前主要就是代理國外產品推薦給法人客戶,所以如何圓融地串接台灣文化與國際文化就常常是一大挑戰。

隨口舉例,好不容易客戶有興趣想多了解我們推薦的產品,希望跟國外約一個con-call,站在我們客戶至上的文化,當然是立馬溝通,希望最遲隔周就能hold這個call。結果國外因為經理人當周休假,隔周又說很忙碌,需要再多等一周再看看,總之,幾乎是在小老闆快發火的狀態下,才勉強約到第三周的時間。對小老闆而言,如果這麼簡單的需求,都須要讓客戶等待超過三周,生意真的是別做了,但大家也都知道老外休假就是休假,公事都別想打擾,然後大牌經理人就是大牌,業務單位也只能請託盡量協助業務上的需求。

總之,有關效率這件事,太多的例子都是族繁不及備載,每次都得預設所有老外都是動物方城市的樹懶,三天內能回覆需求或問題就要阿彌陀佛,一周都是正常速度。當然法人客戶越多經驗跟國外打交道,大概也越知道這種效率上的文化落差。

另外,客戶也很容易覺得 XYZ公司是一個品牌,是一個人,如果邀請XYZ提案,應該都會很積極很樂意啊。但實際上,XYZ公司是有很多部門很多層級的,業務部門自然很想做生意,但提案需要投資部門support,如果不是非常肯定的生意機會,投資部門不一定會願意在初期投入太多時間,另外還有大老闆對於投入資源和可能的價格水準也都會有想法,簡單來說,用國際標準看,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划算且值得做的生意,都並不一定是我們單線思考覺得必然的事。

而身為雙方溝通的橋樑,在客戶端,只能說明國際資管公司的普世文化,會協助溝通請對方投入一定的服務資源來爭取生意,而在國外合作夥伴端,也只能盡力表達台灣客戶的常見需求,若想在台灣做生意,也得先習慣了解。 👨‍👩🍨 🍩 🍪

有時候,真的會遇到完全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在地文化的國外業者,最近小老闆也越發懶了,都已經跟你說,做生意沒那麼容易,您若覺得您在國外多大,就用你們國外那套,那就也別來了,是也沒關係。

國際化和在地化都是必要的,只有互相了解,兩情相悅,才能天長地久,又要說像極了愛情嗎?別再像了,站在兩邊的中間,這事真的一點都不浪漫….


#很多需求都是照三餐問候才催到的
#謝謝親愛的客戶相挺才能跟老外大聲
#有青才敢大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