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數與湮滅的兩個世界

光明與黑暗,創新與傳統,新生和死亡,本來就是同時並存著,但若好好來回顧一下,這段時間世界上發生的數字,就會發現竟有這麼多的冰火共存

● 全球7/4確診人數創新高,達21萬人
● 科技股創新高,那斯達克指數YTD+16%,近周爆衝的滬深300指數YTD +15%
● 美國領取失業救濟累積達4000萬人
● 美國散戶積極進場,今年新增開戶數300萬人
● 美國第二季破產公司大增,涉及約700億美元債務重整
● 某檔台灣註冊的美股基金YTD +64%,某檔台灣生技股YTD上漲12倍
● 美股Energy sector 本益比 15倍,殖利率6%,YTD下跌38%
● Amazon本益比 146倍,Netflix本益比100倍,尖牙股指數YTD上漲45%

我們看到股價指數和確診人數同創新高,看到不少領失業補助的真的去炒股了,我們看到成長股和價值股的反差繼續懸殊的分歧,而且似乎永無止境。世界分成兩端,金融市場與現實世界,而資金在金融市場裡再分成兩端,有前景的與需要被救助的,科技前驅與過時產業,適者獨拿,敗者破產,進化論在商業世界更能快速體現。

於是,行情走到這兒,我們可以相信
因為FED會無限救市,因為低利率環境還會維持很久,所以投資股票要求的本益比可以上修。因為股市只看未來,明年獲利成長相當可期,因為股市會淘汰弱者,留下來的企業都是不可撼動的市場領先者。而在後疫情時代,科技與醫療是完全不可逆的趨勢主流,銀行與能源也是不可逆的夕陽產業。

當然,不置可否者,還是可以繼續堅持相信
在經濟尚未充分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在有效疫苗尚未正式成功研發前,氾濫流竄的資金過度簇擁在少數贏家,最終基本面一定無法支撐眼前的評價水準。

在我們遭逢前所未見的世紀疫情,前所未見的經濟衝擊,與前所未見的FED救市與政府刺激措施之後,市場看法一直相當分歧。在媒體上會看到描述各國第二季總經數據多差,也看到美國就業報告的快速反彈,看到二次疫情再次嚴峻,但各國政府繼續推出新一輪刺激方案,一邊看到哪家大公司申請破產,然後又是哪支個股續創新高,在分裂的世界裡,在多空交陳的意見看法中,其實不難發現,相對保守或悲觀的,都是歷經太多循環的大師名宿,如前陣子航空股強力反彈時,被瘋狂嘲諷的巴爺爺。(不禁想到20年前,科技泡沫要破掉之前,巴爺爺一樣被瘋狂嘲諷)

時代是不斷更迭進步的,這就是金融市場最迷人也是最挑戰的地方,現今的科技股跟當時當然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若要討論這波V型反轉是多麼出人意料之外,小老闆認為可能的原因如下

在這個零利率時代,發生危機後(即便還夾雜生命安全風險),投資反而比儲蓄還重要。儲蓄的救命錢不會增值,但投資的錢一定會增值,起碼眼前是這樣的。持續反彈的市場提供了投資人momentum的信心,動能因子更進而產生績效的正循環。

所以眾多大師名宿經歷太多循環,見證過太多經濟與金融市場的交替影響,了解銀行系統結構、信貸市場運作,與傳統產業的現金流量價值,但老一輩的經驗反而成為包袱,畢竟這十多年來,市場已經有更多的參與者,了解新科技的趨勢,了解社群、電商、訂閱經濟是如何改變消費生態,相信市佔率最終必將轉換成無可限量的現金流量,而且在十多年成功的基礎下,這些參與者更無所懼。而所有的總經變數,都可以簡化成央行會支撐經濟,無限提供市場流動性→金融市場可以一直漲。

小老闆周遭的圈子都是專業金融人士,其實大部分接觸的客戶或朋友,都是對這波不回頭的反彈感到不可思議、無法理解、甚或還有感到憤怒的。或許做資產配置或債券的,往往都從總經或評價面切入,相對較無時間做股票基本面的產業研究,但試想在股市的瘋狂世界裡,遍地開花的倍數漲幅是如此的迷人,股市年輕新手、WFH的白領上班族、炒股比乖乖上班賺錢好賺多了,誰管他疫情有二波還是三波,總經是V型還是U型,疫苗是有哪幾家在研發,何時真能具體成功量產,股市的momentum就是一個proven factor,個股幾倍不誇張,基金都能double了,哪還擔心什麼高收益債違約風險,新興國家疫情難抑,那廂瘋狂,這廂怎能冷靜,再不瘋狂就等死,是這麼說的嗎?

其實站在機構法人的角度,這波也無所謂看對看錯,頂多就是miss掉很多爆漲的個股,或是Beta風險值太低,漲不贏同業或指標,但這麼瘋狂的行情,相信大家基本的持倉也一定會有。如同本文開頭,在這麼兩極分化的世界,市場要一路上揚,等到疫苗等到經濟接軌,合理,或哪天隨便一個理由跌下來,也是合理。今年真不是拚輸贏的好環境,一個保守,就似乎可能輸掉不少相對績效,而再來個積極,真也不知道會不會碰到人踩人的慘況。

霎那間,舞池裡又擠滿了人,人還比之前更多了,誰還管社交距離呢?就讓震耳音樂麻痺理性,隨波逐流吧!為什麼一定要有看法呢?

#市場永遠是對的無論瘋狂與否
#散戶的錢是自己的法人的錢是別人的
#所以積極與保守都是合理的
#需要學會不帶情感的同時接受兩個世界

發佈留言